李為衡簡介資料(個人簡曆圖片)
在雲南大學工作的40餘年中,李為衡先生長期從事教學工作,先後主講過“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近代哲學史”、“中國近代重要史籍介紹”、“中國曆史地理”、“中國曆史地理總論”等課程。李為衡先生認為:“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要讓學生們先學會做人,再學會做學問、做事”。因此,在李為衡先生的教學過程中,他的授課內容不但涉獵廣泛,而且還經常脫稿授課,善於把曆史典故用精練的語言穿插其間,把枯燥的曆史事件講得活靈活現、趣妙橫生,既對知識進行了講授,也對學生進行了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因而產生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深受學生歡迎。很多聽過李為衡先生講課的學生都說:“李先生講起課來,把一部嚴謹的曆史講得繪聲繪色,饒有興趣,很吸引人。”
李為衡先生還認為,教學的根本不僅在於“授人以魚”,更重要的是“授人以漁”。因此,在研究生的培養上,李為衡先生除每周輔導學生兩小時,布置學習任務,檢查學習情況和進度,讓研究生們盡量廣的擴充知識麵外,還要求學生一起跟著做課題。在指導研究生做課題時,李為衡先生要求參加課題組的每個學生必須根據課題要求做出課題設計方案,然後各人講述自己所做方案的思路,並對其逐一進行評價,製訂出最優的課題實施方案,最後再根據方案分配任務給每個學生。李為衡先生這樣做,既鍛煉和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可以迅速地了解學生在學習和研究0現的問題,並能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的學習、做研究或幫助學生調整研究計劃,使學生在3年短暫的研究生學習生活中,學到盡可能多的知識和做研究的方法,進而使學生們具有紮實的知識和較強的科研能力。這為學生們在今後迅速適應工作和成為各自崗位上的業務骨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李為衡先生擔任雲南大學中國近現代史教研室主任的20多年裏,他為本學科的學科建設和教師隊伍的培養傾注了大量的心血,使雲南大學中國近現代史學科的課程從過去隻能開一兩門,增加到能開十多門。李為衡先生還把自己在教學工作中多年來積累的心得體會、教學方法和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本學科的中青年教學科研人員。當年的謝世宗、羅石承、吳妙玲、戴文光、譚茂森等中青年教師就曾在李為衡先生的指導下進修過中國近代史,學習過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和中國近代史的教學教法以及獨立開出基礎課的培養計劃的方法等。李為衡先生在半個世紀的教書育人工作中,兢兢業業、辛勤耕耘,為國家培育了大批品學兼優的各類人才,為雲南大學的發展貢獻了自己畢生的精力。
李為衡先生早年從事過中國曆史地理學的學術研究工作,繪有《唐宋元明清政治疆域表》;編寫了《唐宋元明清物產表、戶口表》等。20世紀50年代後,在其長期從事中國近現代史的教學過程中,李為衡先生又編寫了《中國近代史》、《中國近代重要史籍介紹》、《中國曆史地理》等教材和資料,還參加了譚其驤先生主編的《中國曆史地圖集》的編撰工作和《中國地震史資料》一書中《雲南地震史資料》的編寫工作。由於曆史的原因,李為衡先生的有些研究成果沒有被發表,但卻是李為衡先生心血的結晶,是其一生中對國家對學校作出的重要貢獻!
李為衡先生除了教書育人和做學問外,還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除擔任過昆明市五華區人民代表外,曾長期兼任雲南大學教育工會的工作,從1950年開始,曾先後擔任過係裏的工會組長、部門工會主席、校工會副主席和主席,並任過省工會代表。在李為衡先生兼任雲南大學教育工會工作的30餘年裏,李先生以“凡是對黨對社會主義有益的工作,哪怕是能力水平有限,總是盡力努力去做”的工作態度,為雲南大學廣大的師生員工做了不少實事,解決了不少的實際問題,從而在廣大的師生員工中樹立了較高的威望。
1996年11月23日,在教育戰線上辛勤耕耘了一生的李為衡先生因病醫治無效逝世,享年81歲。
李為衡,字公度,1915年7月生,雲南普洱縣人。1936年考入省立雲南大學文史係,畢業後考入齊魯大學(今山東大學)文科研究所做研究生,師從著名的史學大師顧頡剛,攻讀中國曆史地理。畢業後留在該所任助理研究員。1943年赴重慶,擔任雲貴監察使李根源的秘書,協助其校對、標印《曲石詩錄》。1945年8月,應國立雲南大學曆史係之聘,回校任教,從而開始了其在雲南大學的工作生涯,直至1996年去世。李為衡先生曾擔任過雲南大學中國近代史教研室主任、雲南大學教育工會副主席和主席、中國民主同盟雲大支部委員等職,是雲南大學曆史上的知名教授。
在雲南大學工作的40餘年中,李為衡先生長期從事教學工作,先後主講過“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近代哲學史”、“中國近代重要史籍介紹”、“中國曆史地理”、“中國曆史地理總論”等課程。李為衡先生認為:“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要讓學生們先學會做人,再學會做學問、做事”。因此,在李為衡先生的教學過程中,他的授課內容不但涉獵廣泛,而且還經常脫稿授課,善於把曆史典故用精練的語言穿插其間,把枯燥的曆史事件講得活靈活現、趣妙橫生,既對知識進行了講授,也對學生進行了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因而產生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深受學生歡迎。很多聽過李為衡先生講課的學生都說:“李先生講起課來,把一部嚴謹的曆史講得繪聲繪色,饒有興趣,很吸引人。”
李為衡先生還認為,教學的根本不僅在於“授人以魚”,更重要的是“授人以漁”。因此,在研究生的培養上,李為衡先生除每周輔導學生兩小時,布置學習任務,檢查學習情況和進度,讓研究生們盡量廣的擴充知識麵外,還要求學生一起跟著做課題。在指導研究生做課題時,李為衡先生要求參加課題組的每個學生必須根據課題要求做出課題設計方案,然後各人講述自己所做方案的思路,並對其逐一進行評價,製訂出最優的課題實施方案,最後再根據方案分配任務給每個學生。李為衡先生這樣做,既鍛煉和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可以迅速地了解學生在學習和研究0現的問題,並能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的學習、做研究或幫助學生調整研究計劃,使學生在3年短暫的研究生學習生活中,學到盡可能多的知識和做研究的方法,進而使學生們具有紮實的知識和較強的科研能力。這為學生們在今後迅速適應工作和成為各自崗位上的業務骨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李為衡先生擔任雲南大學中國近現代史教研室主任的20多年裏,他為本學科的學科建設和教師隊伍的培養傾注了大量的心血,使雲南大學中國近現代史學科的課程從過去隻能開一兩門,增加到能開十多門。李為衡先生還把自己在教學工作中多年來積累的心得體會、教學方法和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本學科的中青年教學科研人員。當年的謝世宗、羅石承、吳妙玲、戴文光、譚茂森等中青年教師就曾在李為衡先生的指導下進修過中國近代史,學習過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和中國近代史的教學教法以及獨立開出基礎課的培養計劃的方法等。李為衡先生在半個世紀的教書育人工作中,兢兢業業、辛勤耕耘,為國家培育了大批品學兼優的各類人才,為雲南大學的發展貢獻了自己畢生的精力。
李為衡先生早年從事過中國曆史地理學的學術研究工作,繪有《唐宋元明清政治疆域表》;編寫了《唐宋元明清物產表、戶口表》等。20世紀50年代後,在其長期從事中國近現代史的教學過程中,李為衡先生又編寫了《中國近代史》、《中國近代重要史籍介紹》、《中國曆史地理》等教材和資料,還參加了譚其驤先生主編的《中國曆史地圖集》的編撰工作和《中國地震史資料》一書中《雲南地震史資料》的編寫工作。由於曆史的原因,李為衡先生的有些研究成果沒有被發表,但卻是李為衡先生心血的結晶,是其一生中對國家對學校作出的重要貢獻!
李為衡先生除了教書育人和做學問外,還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除擔任過昆明市五華區人民代表外,曾長期兼任雲南大學教育工會的工作,從1950年開始,曾先後擔任過係裏的工會組長、部門工會主席、校工會副主席和主席,並任過省工會代表。在李為衡先生兼任雲南大學教育工會工作的30餘年裏,李先生以“凡是對黨對社會主義有益的工作,哪怕是能力水平有限,總是盡力努力去做”的工作態度,為雲南大學廣大的師生員工做了不少實事,解決了不少的實際問題,從而在廣大的師生員工中樹立了較高的威望。
1996年11月23日,在教育戰線上辛勤耕耘了一生的李為衡先生因病醫治無效逝世,享年81歲。
同年(公元1915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96年)去世的名人: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